老呂夫妻倆現在都在八一中學工作,兩人的工資收入加一起才3000多塊錢,陳姐身體不太好,看病花了家里不少積蓄,呂曦從小就沒有零花錢這個概念,“他很少出去玩,有時候跟同學出去聚會,也就最多要10塊、20塊。過年的壓歲錢,我們也只給100塊錢意思一下”。
【“我到底是哪兒的人?”】
雖然家境不算富裕,但老呂夫妻對呂曦的教育一點沒含糊。老呂是初中學歷,陳姐是小學學歷,兩人都希望呂曦能多讀書。在八一中學工作的老呂,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:“將來,我孩子能在這個學校上學,然后考上北京的大學,我所有的愿望就都實現了”。
呂曦從萬泉河小學畢業(yè)后,因職工子弟的身份及相關政策順利進入八一中學初中部借讀。初中畢業(yè),不愿求人的老呂夫妻,讓呂曦轉入民辦高中清華志清中學——一學年的學費近2萬元。父母的付出,呂曦覺得只能用努力學習來回報,但當學習目標成為高考的時候,一直把自己當成北京人的呂曦,產生了身份認同障礙。
呂曦的童年記憶里,是頤和園的長廊、天文館的穹頂,是糖葫蘆、薩其馬,而不是四川的大熊貓或者串串香。
在家里,方言只有在爺爺姥姥在場的時候才會出現,其余時間都用普通話交流。和所有十八九歲的北京孩子一樣,呂曦也愛臭美,盡管極少購物,也愛去逛逛三里屯、王府井或者西單的商場。四川老家的親戚來了,這個“小北京”會帶著他們去看看什剎海、鐘鼓樓,這些地方呂曦感覺“北京味兒最濃”。
家里飯菜的口味會偏辣一點,但并不是十足的川菜,因為父母也都離家超過20年。有時候,呂曦會跟小伙伴們一起出去打打牙祭,小伙伴們都是北京人,呂曦的口味也深受他們影響。“爆肚,我不太感興趣。但是炒肝,我很愛吃,還有鹵煮,別說我口味兒重啊”。
從記事開始,一直到高中,呂曦從沒懷疑自己是北京人,盡管戶口所在地不是北京,身份證的編號也不是110開頭。但到了高中,當聽說自己要回到原籍參加高考時,年紀輕輕的呂曦還是陷入一個自己無法解釋的問題——我到底是哪兒的人?
【幸運躋身121名異地高考生】
沒有北京戶口,意味著呂曦需要回四川參加高考。但即使回到原籍,也必須有當地學籍。從不肯求人的老呂也不得不開始四處托關系、找門路,想給呂曦在老家補上學籍。而呂曦自己則早就聽說了回原籍高考的難度:“我在北京讀了10多年書,再回去高考,肯定是沒法適應的。那段時間,全家情緒都很低落,我爸覺得他這些年來北京打拼都白費了,還不如留在四川。如果我從小在四川上學,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