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高考升學網(wǎng) > 節(jié)日習俗 > 正文
鞭炮也叫“爆仗”、“炮仗”、“爆竹”等,最早的時候,沒有火藥,也沒有紙,人們便砍竹子,截成一段段竹筒,然后用火燒竹筒,使之爆裂,用爆裂的強烈聲響來驅(qū)山魈惡鬼。這個和傳說中的“年”有關(guān),“年”是一種怪獸,每到除夕便出來傷人,人們?yōu)榱蓑?qū)趕怪獸,以鞭炮和火光、紅色的方式把怪獸嚇跑。
《荊楚歲時記》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:“正月一日,是三元之日也。謂之端月,雞鳴而起,先于庭前爆竹、燃草,以辟山魈惡鬼!彼^三元即:歲之元、月之元、時之元,以放鞭炮的形式表示旺氣通天、興隆繁盛、吉祥幸福、辭舊迎新、萬事如意。另外放鞭炮也為即日增加了更加熱鬧的歡樂氣氛。
唐代詩人來鵠寫的《早春》中有這樣的詩句:“新歷才將半紙開,小亭猶聚爆竿灰!闭f的就是放爆竹的情景,唐朝時候稱鞭炮為爆竿,是將竹子燃燒,發(fā)出噼里啪啦的聲響,后來有了火藥,將火藥放在竹竿里響聲更大。
到了北宋,人們用紙把火藥包裹好,發(fā)現(xiàn)效果更好,而且還安全,所以就用紙代替了竹子,叫“爆仗”,后來又稱“鞭炮”、“爆竹”。
清朝時期,過年放爆竹非常普遍,從宮廷到普通百姓,每逢過年都要放爆竹,表示辭舊迎新,吉祥慶豐,下面用幾幅清朝的畫作來說明。
清代畫家丁觀鵬的《太平春市圖》,畫面上逛集?的形形色色、千姿百態(tài)的人們栩栩如生躍然紙上,有人賣連珠炮,卷成一捆一捆的。
除此之外,還有清朝黃鉞所畫的《?豐協(xié)象“村社迎年”》,清代劉權(quán)之所畫的《萬戶春聲 》,清代姚文瀚《歲朝歡慶圖》,還有《升平樂事圖》都有放鞭炮的情景,好不熱鬧。
春節(jié)為什么要放鞭炮
放鞭炮有著辭舊迎新之說,寓意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。相傳在遠古時代,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“年”,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,但逢新舊歲之交,便出來糟踏壯稼,傷害人畜,百姓叫苦連天。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為非作歹,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。到了另一處,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。于是人們掌握了“年”怕聲音、怕紅色、怕火光的弱點。每至年末歲首,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(lián)、放鞭炮、掛紅燈,院子里燒柴禾、攏旺火,用菜刀剁菜肉,發(fā)出聲音。所以過年大家都要放鞭炮。
春節(jié)放鞭炮有什么寓意
春節(jié)放鞭炮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、避災、祈福的美好愿望。 放爆竹是一個漢族傳統(tǒng)民俗,已有兩千多年歷史,相傳是為了驅(qū)趕一種叫年的怪獸。當午夜交正子時,新年鐘聲敲響,整個中華大地上空,爆竹聲震響天宇。在這“歲之元、月之元、時之元”的“三元”時刻,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“旺火”,以示旺氣通天,興隆繁盛。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,孩子們放鞭炮,歡樂地活蹦亂跳,這時,屋內(nèi)是通明的燈火,庭前是燦爛的火花,屋外是震天的響聲,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。這聲聲爆竹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、避災、祈福的美好愿望。
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(tǒng)活
時間:2024-03-02 03:0: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(tǒng)活
時間:2024-03-02 03:0: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(tǒng)活
時間:2024-03-02 03:0: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(tǒng)活
時間:2024-03-02 03:0:50